随着一辆辆汽车从隧道口驶入,7月3日15时,杭州中环下穿杭徽运溪隧道迎来了正式通车。
该项目全长2.528公里,包括地面道路和运溪隧道,它是余杭区中西部路网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杭州都市圈路网之一。其建成通车后,不仅方便了周边百姓出行,改善民生,同时作为杭州中环打通杭徽高速节点的重要工程,为杭州都市圈路网功能实现提供有力支持。
里程不长,难点重重
(资料图片)
克难攻坚扫除一切艰难险阻
下穿杭徽项目看似不长,却穿越了4个主要工程节点:地铁16号线、杭徽高速、庭院深深小区以及蒋家潭河桥。施工场地狭小,周边环境情况较为复杂,给项目开展带来了不小的难度。
“首先就是隧道围护桩的施工,我们一定要赶在16号线铺轨之前将其完成,否则等地铁建设完成后,就没办法开展施工了。”该项目负责人介绍,与此同时,管线迁改也是开展大面积作业前的“必修课”。
与一般项目不同,下穿杭徽项目开展过程中进行了反复的临时迁改。“比如说强弱电,因为施工需要,先是把管线从道路西面迁到东面,相关节点实施完成后,再将其从东面迁回西面。”该负责人说,管线迁改计划安排周密,每一个环节都不能出错,“地面道路在通行,交通组织压力也比较大,如果某个环节上有延迟,整个工程的进度都会受到影响。”
此外,该工程隧道与杭徽高速余杭互通1号匝道桥3号墩平面相扰,需要对3号墩基础进行托换。这是整个项目实施过程中最大的难点,也是最大的亮点。
“对这根墩进行截断后,重新调整其应力分布、重新打桩,为了保证杭徽高速安全通行,项目上进行了5次专家评审,最终确定的方案确保了这根墩的托换顺利完成,监测1年后,没有发生任何位移和沉降。”施工单位相关负责人介绍。
决胜姿态,忙碌不停
勠力同心保证项目顺利推进
作为杭州中环的重要组成部分,下穿杭徽项目建设难度大、施工时间紧,为了保证项目顺利推进,余杭交通人秉持着决战决胜的信心,忙碌不停。
伴随着项目建设的脚步,建设管理团队人员一起,开启了“白+黑”模式——白天进行现场管理,晚上回到单位梳理、对比计划。“通过作战图对比,发现触及警戒位置后,以视频会议等方式,召集施工、监理等参建单位人员连夜进行分析,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项目负责人介绍,第二天一早,他们往往又要赶到现场,及时对附近百姓的建议、诉求进行沟通协调。
施工前期,一座高压铁塔塔基落在隧道范围内。“高压铁塔的协调、审批工作比较麻烦,为了项目的顺利开展,管理人员多次跟供电部门现场研究方案,并组织专家论证,实现了电力的上改下。”该项目负责人说,这样一来,既不影响工程建设的推进,又移开了一座“视觉障碍”,让小区居民的视线更加开阔。
下穿杭徽项目建设过程中,受到了疫情等不可抗力影响。为了将工期赶回来,2021年、2022年两个春节,工人们都坚守在建设一线;项目上增加人员、设备投入,2022年国庆前后的施工高峰期,现场有600人左右同时开展作业;连续浇筑混凝土时,现场24小时运转,施工人员、管理人员3班倒……
城市发展,交通先行
铺筑余杭南部经济开发跑道
运溪隧道项目通车后,北向南去往闲林、中泰、富阳方向的过往车辆进入运溪隧道后,可以实现快速通行,南向北去往未来科技城、瓶窑、良渚、仁和方向的车辆通过运溪隧道后,可以直接进入运溪高架。同时,地面道路的通行也将变得更加顺畅,极大提升了周边百姓的出行便利程度。
家住中泰街道双联村,通勤需要经过运溪路前往良渚上班的徐先生就是一位“受益者”。“运溪高架开通2年多,但是这段隧道还没有通,我下了高架之后要走运溪路,早晚高峰比较拥堵,开车要四五十分钟,现在运溪隧道通车了,高架下来之后再进入隧道,通勤时间可以缩短到半小时。”
经济社会发展,交通先行。
如今,四通八达的路网结构体系,推动了余杭区域间的快速融合与发展,城市价值不断提升,一张张建设蓝图化为触手可及的现实。“在改善交通拥堵状况,为市民提供出行便利,为杭州亚运道路畅通保驾护航的同时,下穿杭徽项目南接规划‘中环’中泰段,持续拓展城市发展空间,成为余杭南部经济开发的重要纽带和通道,对余杭区域城市开发和建设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助力杭州城市新中心建设。”余杭区交通运输局相关负责人介绍。
编辑|周倩
记者|崔义刚
通讯员|王黎娜 金佳卉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