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对近期市场大盘震荡、个股活跃的行情,投资者有着各种各样的看法,但不管持什么观点,对两市合计单日成交金额回升到万亿元的水平,还是抱有积极的认识。事实上,如果人们对这一交易状况的变化开展相应的研究,的确不难从中发现一些值得关注的市场信号。
单日合计成交金额达到万亿元水平,对于沪深两市来说即寻常又不寻常。说寻常是因为早在2015年的时候,这样的交易状况就已经连续发生了,而且在这以后几乎每年都会重演,特别是在一季度的时候,万亿成交金额的出现几乎是家常便饭。说不寻常,则是因为这么多年下来,万亿成交金额仍然不是市场的常态,即便是两市的自由流通股规模有了成倍的扩大,但以年度均量水平而论,基本还是处于7000-8000亿元的状态。因此万亿成交金额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会被认为是市场出现了“异动”,而按照“价升量增”的规则,此时会有很多人认为,股市将进入到一个可以看涨的时期。而对于习惯于牛短熊长的中国股市来说,这似乎是不寻常的。
去年沪深股市总体走势不佳,特别是下半年,行情明显偏淡,自然也就没有万亿成交金额出现。到了年底的时候,不少机构预测2023年的股市会比较好,并且作出了将有一轮春季行情的判断。而客观上,从去年底开始的一段时间,股市也的确有所上涨,但成交金额却一直没有能够达到万亿元的能级。在2023年初,尽管有那么几天两市合计单日成交金额接近乃至触及到了万亿元的门槛,但这种放量并不稳定,而且还经常出现量价背离的状况,即虽然有了万亿成交金额,股指却是下跌的。而所有这些,的确令很多投资者感到迷茫,毕竟常识告诉我们,成交放不出来,行情是很难上涨的。而如果放量时股市是下跌的,则很可能预示大盘见顶。
不过,这种状况在最近有了明显的改观。三月中旬以来,万亿成交金额出现的频率明显增加,而到了下旬,则有了连续几天成交过万亿的记录。那么,是什么导致了这种变化的出现?通过观察盘面可以发现,在这段时间中市场上形成了以人工智能为主题的行情,并且由此衍生出了大量的结构性热点。虽然现在看来,这个题材还缺乏坚实的来自实体经济的支撑,而且其未来的发展也存在较多的不确定性。但不管怎么说,它又的确是去年下半年以来市场认同度最高的板块,也是自新能源板块降温以来,市场上最受关注的热点。也正因为有了这样的一个主题,使得市场上出现了较为突出的结构分化,相当数量的资金从大盘蓝筹股中撤出,进入到人工智能这类题材股中。资金的这种迁移自然会放大成交量,也带来了换手率的提高。但由于各个不同板块呈现此起彼伏的状态,因此反映在大盘上,也就是指数(特别是上证综指)反复震荡而无力向上突破,个股在总体活跃之余,则是有的涨了很多,有的原地踏步,更有的还出现一定的回撤。“中字头”股票在年初的时候曾经被很多投资者看好,但最近的表现却差强人意,这固然与经济复苏的强度与人们的预期存在差异有关,但部分短线资金的离开也是不可忽视的因素。在某种角度上可以说,今年两市单日成交超万亿,主要是存量资金在不同板块中流转的结果,而以往则更多是因为增量资金介入的结果。进一步说,虽然由于场内资金周转加快,在三月下旬经常会有成交金额突破万亿的局面出现,但是这并不能引发“价升量增”行情的出现,股市依然是在区间内波动。
现在,上涨了的人工智能板块也面临一定的抛售压力,而蓝筹股的活跃则还需要更多的条件,于是市场走势就有了趋弱的态势,而即便此时仍然有万亿成交量出现,也难以对此有所改变。看来,近阶段股市机会有限,投资者在参与行情操作时需要有更多的耐心。
(文章来源:金融投资报)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