悦读北外滩 | “天通庵”的由来

2023-03-13 11:50:45 来源:上海虹口


(相关资料图)

即便再普通的上海市民,也应该听说过有一条经过虹口、闸北两区叫做“天通庵路”的马路。如果再资深一些的老上海,想必能报出曾经淞沪铁路上的一个车站“天通庵站”。不过,即便连“骨灰级”的地方史志学者恐怕也无法轻易地解答,“天通庵”究竟是个什么地方?

▲天通庵站旧影

仅凭这个名字,想来“天通庵”应该是一座佛教庵堂,完全不错——不过,这座小庵似乎真的没有在地方史志中留下太多痕迹。

“天通庵”最早的记载,出现在光绪七年(1881年)定稿的《光绪宝山县志》“寺观”条中江湾镇“崑福寺”条末,不过那也仅出现了名字,其他一无所书。到了民国十年(1921年)刊行的《民国宝山县续志》卷五“寺观”条中,提到了“天通庵”的位置,并且知道此地已经办起了芦滨小学,赶上“庙产兴学”的潮流了。

这所庙产所改的小学,全名“芦滨国民学校”,由一位叫严涛的江湾本地人所建,开办的时间在民国元年(1912年)8月。学校名称中的“芦滨”,显然指的是位于一条简称叫“芦”的河边。江湾境内就有一条,名为“芦泾浦”。这条水由南往北,自黄浦江经虹口港,再于当时的虬江附近,分出沙泾、芦泾二浦。芦泾在西,县志记载此水穿淞沪铁路后,曾“折北”而过天通庵,如此则庙、学确实就在芦泾浦水边。

不过近代修志人又给我们开了个玩笑,民国以后“芦泾浦”的名字与近邻的一条河名搞混了,错误还被保存到了现在。如果照着旧志寻找现今的“芦泾浦”与河滨的“天通庵”,很可能会变成悬案——因为“芦泾浦”被无缘无故改了名字,而夺了“芦泾浦”名分的,正是东侧相距四五里的那条同源同终的河流:俞泾浦。此河旧名江湾浦,就是江湾镇得名出处,还有个更为通行的名字“沙泾”沿用至今。《光绪重修宝山县志稿》中混同了芦泾、俞泾二浦,将天通庵置于俞泾浦侧。现今河道命名中犯了一模一样错误:芦泾故道被称作“俞泾浦”。

虽然作为佛教庵堂的天通庵,在传世文献中默默无闻,但庵堂的周围,仿佛受了天地精气,紧随着近代上海崛起的步伐迅速发展。近代以来的“天通庵”已不仅仅是个庵堂的所在,他还代表了周边的一大片“村集”之地,这便是江南常见的“因寺成镇”。天通庵本身也是淞沪间水陆交通的重要中转,天通庵路一直保留至今。此路为民国六年所筑的泥石混合路,长约1.5公里,造价4800余元。现今的天通庵路基本在民国原路的基础上扩建而成,从现今马路所及可以推测,这一带应该是当时那个重要“村集”天通庵的核心区域。

▲民国宝山县志中的天通庵

标签:

珠宝展示